隨著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,就業市場正在發生改變。新產業新動能孕育興起,物聯網、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技術廣泛運用,催生了一系列專業技術類新職業。物聯網安裝調試員、農業經理人、自動化碼頭遠程監控員……這些職業不斷涌現,折射出創新驅動在各行各業的顯著效應。
物聯網安裝調試員——
“市場對人臉識別機需求很大,我們忙著呢”
“往左,再高一點。”聽到聲音,站在人字梯上的王霜卸下人臉識別機,重新調整角度,再次插線安裝。這套利落的動作,他每天要重復好幾次。直到地面上的同事對他比出成功的手勢,他才從梯子上下來。
王霜是重慶市渝北區的一名物聯網硬件安裝調試員,主要負責安裝人臉識別機。
每天清晨,王霜都和同事一起,手提工具箱,扛著人字梯,奔波在街頭巷尾。安裝一個人臉識別機大概要花費一個小時,有時任務緊,一天要安裝10多個,忙到凌晨兩點才回家。
這份工作,并不輕松。“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。”王霜說,人臉識別機的布點主要集中在人流量密集的地段,如十字路口、人行道等。取電、聯網是否方便?是否適合壁裝?是否逆光?在安裝前,需要提前踩點,做好準備工作。原則上,就近取電拉網進行壁裝,如果條件不允許,需要牽線牽網,立桿安裝。
“安裝好了,并不是大功告成,還要根據實際情況調試。”王霜比劃著說,主要是高度和對焦距離要適宜。安裝高度一般以兩米多為宜,對焦距離也并非越遠越好,它與識別角度成反比,要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,發揮最大效用。
一次調試讓王霜印象深刻。公安部門定期隨機抽查人臉識別機,在一次檢查后提出,將渝北區某公園鏡頭識別角度調大一些。調后不久,該公園發生一起搶劫案件。得益于那次調試,人臉識別機成功抓拍,公安部門通過人臉檢索,進行軌跡追蹤,很快就將4名嫌疑人抓獲歸案。
“市場對人臉識別機需求很大,我們忙著呢。”上個月,王霜和同事們剛安裝完渝北區空港大道300多個人臉識別機,還沒來得及喘口氣,又接到新任務,這次是安裝3000個。“能為城市治安做出貢獻,我覺得這行有價值!”王霜嘴角上翹,自信地說。
農業經理人——
“我負責種什么、怎么種,他們跟著我干”
從一名80后種田能手,到一位職業農業經理人,謝長盛在廣闊田間大展身手。
謝長盛是安徽宣城楊柳鎮興洋村的蔬菜種植大戶,也是村子里唯一的農業經理人。2019年,謝長盛想帶著村里的老百姓一起致富,找上了德高望重的聶廣富。
“種了幾十年水稻,他突然讓我種菜,虧了咋辦?”聶廣富一開始不答應,“后來他承諾包銷,我這才同意試一試。”
選優質種子,撒有機肥料,噴生物農藥,有了病蟲害就找專業農技員……一套程序走下來,聶廣富家的茄子畝產竟然達到7000公斤,遠高于市場上普通茄子的產量。茄子產出后由謝長盛統一收購,加工后銷往日本。去年僅一季茄子,就讓聶廣富家增收了近6萬元。
就這樣,謝長盛不僅負責自家的380畝地,還逐步接管了其他村民900多畝地的蔬菜種植。
“我負責種什么、怎么種,他們跟著我干。”謝長盛介紹,“我們種的蔬菜大部分銷往國外。一切前期費用都由我來墊付,收購時把種子、農藥和化肥的價格抵扣就行了,既統一管理保質保量,又寬了農戶的心。”
農業經理人作為一門新職業,除給予農民技術支持,幫助大家銷售、加工產品外,還要在管理上下功夫。
“我雇了11個工人,其中一個是組長。把一天的任務交給組長,告訴大家早干完早下班。”謝長盛說,通過這樣的方法,工人的效率提高了不少。
凌晨4點,一輛裝滿新鮮蔬菜的貨車趁著夜色從興洋村的菜地出發,開往浙江傳媒大學。原來,因村里種植的辣椒、南瓜、馬鈴薯等品質高,謝長盛還開發了給大學食堂供應蔬菜的客源。在謝長盛的打理下,不僅田里的作物越長越繁茂,村民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。
無人機巡檢員——
“有了無人機,女性也能做巡檢,而且不比男性差”